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洞察
经济:电力供给过剩黄灯已亮起 预警经济下行危机
发布日期:2008-01-29 浏览量:14384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贾海峰

       本报记者从电监会独家获悉,下半年国内电力需求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到年底预计会跌破5000小时。

  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低点约是4800小时,其时正逢1998年,东南亚经济尚未走出危机。

  此前受电力紧缺形势影响,国内大量上马新电厂项目,2006-2007年,每年新增发电量都在1亿千瓦时以上。

  一面是不断下降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一面是迅速增加的发电供应量,今年上半年还处于供应紧张状态的电力,到年底将陷入供应过剩。如果电力需求在此时“刹车”,将带来电厂亏损、银行贷款风险扩大等一连串问题。

  “5000小时是电力供求的一个关键平衡点,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低于5000小时则代表着电力供应步入过剩”,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裁、信息总监韩晓平指出。

  过剩预警

  电力供给过剩的黄灯已经亮起。

  10月24日,中电联、山东省等部门联合在青岛召开的热电联动研讨会,会上透露出的信息表明,今年电厂电力设备利用小时将至少再降低151个小时,罕见地掉到5000小时以下。

  电监会市场监管部知情人士23日亦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可能降低到5000小时以下,电监会对此问题高度关注。

  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是发电设备运行时间指标,越多则设备开工率越高(平均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报告期发电量/报告期的平均发电设备容量)。

  一位参与了上述热电联动研讨会人士指,“电监会现在着急也没办法,当下的问题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

  宏观经济整体下行是电力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例如,房地产市场下滑和投资量下滑导致了下游钢铁、水泥等高耗电行业产能不足,一些电解铝等出口型高耗能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在此情况下,电力耗费量出现了下降。

  电监会日前发布的《2008年全国电力工业1-9月份统计月报》表明,1-9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9.67%,增长率较去年同期下降5.45%,9月份用电需求增幅首次出现低于GDP增幅现象,并且电力需求进一步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仍在持续。

  一般认为,统计数字出现误差的情况较大,可能不够准确。但电力需求能够“实打实”的反映经济现状的指标。今年9月份GDP 增速9.9%,发电量增幅仅9.7%,这是近10年来第一次出现发电量增幅低于GDP增幅的情况。

  “中国能耗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已经小于1了。” 韩晓平说,影响能耗系数增长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节能,一个则是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因此能耗弹性系数通常用来考察经济增长变化对于能源需求变化的影响。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中国能耗弹性系数介于1~1.5之间,“但是现在已经小于1了,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时,这一数字也是小于1的。”韩晓平分析说,能耗弹性系数的降低,一部分是节能的结果,而更重要的原因,则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下滑有关。股市不景气、房地产下滑等原因,使得企业融资能力减弱,融资能力减弱导致产能缩小、耗能缩小。

  当前电力需求增幅低于GDP增幅被行业内解读为一个重要危险信号。一位电力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来自中电联的电力需求数据应该是可靠的,GDP由各地统计上报,可能出现偏差。也就是说,宏观经济下行的程度和其给电力行业需求带来的影响,可能都大于目前公布的数据。

  增量迅猛

  利润削减的同时,新项目还在上马。到年底,中国电力行业装机容量将达8万千瓦,其中火电机组将占到78%。

  由于2006年到2007年全国新增发电容量都在1亿千瓦以上,连续多年的大规模上马发电厂,将使中国遭遇电力过剩的问题。前两年电力紧张时所带来的全国大建电力企业情况,将从今年开始逐渐形成市场供应量,截止到2008年三季度已经完成约5700千瓦,全年预计新增电力供应在8000万千瓦以上。

  韩晓平指出,今年全年实际上预增供电能力在9000万千瓦时以上,减掉关停的1350万千瓦时小火电,仍有8000万千瓦时的增量。

  宏源证券的一份分析报告认为,2008年二季度以来,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增速回落,特别是6月以来回落更加明显。6月、7月、8月、9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8.3%、8.1%、5.1%、3.4%,这是自2002年电力需求强劲增长以来发电增速首次连续落入个位数区间。

  电力需求增幅已经降到了个位数,而发电量仍在延续高速增长,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可能性极大。

  “电力供给能力总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韩晓平分析认为,由于目前电力配给中有国家电网这个垄断机构作为中间商,电力供需双方无法直接对接。作为能源的供给方,电力行业总是走在市场的后面,当市场火爆的时候一拥而上上马电力项目,当市场需求不足时,陷入开工不足与亏损的局面。

  中国某大型发电集团负责人也对本报记者叫苦连天。

  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该集团今年预计发电量是3000亿千瓦时,平均每个月200多亿千瓦时,但是,9月份就没能完成任务,有20多亿千瓦时的电量没能发出。今年“十一”之后,已经有10个省份发电量增幅迅速下降到2%左右,往年这个时候各省的发电量增幅应该是在10%~13%。

  该负责人表示,上半年电力企业都在为电煤价格上涨而犯愁,下半年市场电煤每吨价格降了不到100元,但电力企业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却大幅下降。如果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低于5000小时,单位发电能耗就会高于平均煤耗,加上固定资产折旧的情况下,电力企业亏损面更大。

  警惕金融风险

  电力需求的下降被看做是一国经济下行危机的预警。韩晓平说,当下更应该关注后续金融问题。

  资金周转困难已经成为发电行业整体问题。在今年1—8月煤价疯涨的情况下,发电行业贷款买煤成为行业现象。奥运期间,大唐集团等各电力企业还不惜一切代价买煤,包括贷款。

  “奥运过后煤炭压港的现象,不是煤炭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企业买不起煤,”上述电力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电煤价格仍然偏高。

  事实上,在只有一个买家国家电网的情况下,发电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不足为奇。

  电力贷款在中国银行贷款中占了重要比例。韩晓平指出:目前平均每年新增的发电量中,每一亿千瓦发电量意味着贷款5000亿元,而一个项目的还贷时间在20年~30年。

  “中国式金融危机有可能到来。”韩晓平提醒说。韩晓平认为,中国式金融危机极有可能通过实体经济的途径爆发,虽然目前银行体系投放于电力行业的总贷款量并没有具体数字,但2005年开始每年全国新增电力发电量都在1亿千瓦以上,按照每千瓦平均投入5000元来计算,每年新增于电力行业的贷款就在5000亿元以上,而电力行业是个回报周期比较长的行业,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积累不容小视。

  “以国有垄断企业为代表的电力行业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韩说,电力银行贷款基本上集中于五大集团,这说明电力贷款风险集中较高——电力行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非常高,产能扩张时上马多个项目,但是当前的设备利用小时减少到5000小时以下,设备开工不足,这对银行信贷将产生影响。